史志事业发展需要加加温 时间:2023-03-10

史志特别是志,由政府组织,史实记载更为全面、系统,又被称为官书、信史,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史志文化与上海正在打造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大品牌又有什么关系呢?按照史志的内涵和特性,史志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或者说母体文化。如果说江南文化是底色、海派文化是特色、红色文化是亮色,那史志文化就是本色;如果说江南文化是高地、海派文化是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峰,那史志文化就是高山。
       
修志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史志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与其他行业比较,软硬件仍有不足。特别是,各省地方志机构设置不统一,干部培养和使用缺乏交流通道,方志馆建设发展不平衡等。这些情况与问题无疑会影响志书质量,影响史志事业发展。

事实上,现在地方志机构职能不只是过去的编修,还包括地方史、年鉴;地方志已形成“十业并举”(志、鉴、史、会、馆、所、库、用、网、刊)工作格局。新形势下,史志事业发展需要加加温了。
       
一是在志书开发利用上有新成效。
       
编一部志书要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编修好后放在书架上,翻阅的人不会太多,中小学生看的更少,“成了死书”。下一步,有必要大力推进志书二次开发,让志书从书架上走下来。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这些年也有过不少有益尝试。比如,以上海地情系列丛书为抓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读书明志、寻根问道、铸魂践道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了爱国、爱家之情和报国之志。
         
新形势下,志书开发要注重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深度,就是在保留史志的权威、可信基础上,突出时代性、思想性、可读性,要有大家、名家坐镇,建立评估机制;广度,就是指志书开发不应只是史志机构的事,还要动员各承编单位、各行业、全社会都来参与。二轮修志覆盖所有行业,若各行业都进行志书开发,就等于全社会、各行业都在讲上海改革开放故事,可以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宣传效应?
       
二是在史志融合上有新思路。
       
时代在前进,史志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脚下谈发展创新。要打开视野,加强与各行业、各专业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的合作乃至融合。比如,史志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读本,或成为在影视屏幕上能见、在广播电台里能听、在展厅墙上能看、在舞台上能演的文学艺术作品。
       
融合是发展趋势。现在很多行业、学科之间都争相融合,如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科技、科技与金融、科技与产业等,推动事业呈几何倍数发展。史志涉猎领域广、专业全,有融合的条件与空间。要让史志真正融入各行各业,使史志文化成为全民享用的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