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四个基本目标,即基本建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集约、高效、快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不仅仅与上海相关,与江、浙两省也有密切关系,是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任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首先是聚集国内航运资源要素,然后,才会吸引国外的航运资源要素。江、浙、沪在地理、经济、文化上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行能力的提升,江、浙、沪的同城化效应越来越显著,上海具有吸引江、浙航运要素的天然优势。但一直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航运业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共存。江浙两省的航运业发展需要依赖上海的口岸环境优越、国际性人才多、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航运产业链比较成熟的优势,同时,上海的航运业发展又需要依赖江浙两省的腹地市场需求。双方之间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另外,上海的航运服务企业与江浙的航运服务企业的腹地相互重叠,双方之间具有货源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与合作共同存在的关系,共同形成长三角区域航运业发展生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对这种生态进行客观分析。
自1994年开始,上海就开始酝量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已取得世界瞩目成就,在一些领域已处于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港口物流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上海航运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的辐射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航运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上海与江、浙,以及全国其它地区的货源联系也在不断变化。本书主要从上海的角度出发,分析这种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既有利于了解长三角区域的航运业生态现状,也有利于制订更有针对性的航运发展政策。
本书首先对2013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从航运业竞争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港口、航运服务业、口岸辐射力、港口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具体研究。
本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现状、长三角港口群空间结构演变、长三角港口竞争力评价、集装箱港口的价格竞争策略研究、长三角航运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上海口岸的腹地影响力研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政策。本书由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吉阿兵博士进行撰写,天津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的杨静蕾副教授对第七章的内容也有贡献。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作者翻阅了大量文献,引用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以及文献中的一些数据,有些在参考文献中并未列入,作者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G71103043).
本书可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的部门或者研究者参考,也可作为航运类学生学校的参考书籍。
目 录
第一章 2013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6
1.1长三角总体经济6
1.2 长三角金融业9
1.3 长三角交通运输业11
1.4 长三角船舶制造业13
1.5长三角经济发展质量分析16
第二章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现状19
2.1港口基础设施19
2.2 港航运输业20
2.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22
2.3.1航运机构23
2.3.2航运金融25
2.3.3 航运交易30
2.3.4 口岸服务31
2.4 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33
2.5 邮轮产业34
2.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特点35
2.7 小结38
第三章 长三角港口群空间演变研究39
3.1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现状39
3.1.1 江苏省港口39
3.1.2 浙江省港口42
3.1.3 上海港44
3.2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特点45
3.3长三角港口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46
3.3.1 空间结构演变的文献回顾46
3.3.2长三角港口群空间结构变化及原因分析49
3.4长三角集装箱港口群空间结构发展特征52
3.5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58
3.5.1货种差异化策略58
3.5.2发展长三角水上集装箱高速公路策略59
3.5.3 共建陆向通道策略59
3.5.4 门户港口的“飞地”策略60
3.6小结60
第四章 长三角港口竞争力评价62
4.1 文献回顾63
4.2 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65
4.3中国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实证调查69
4.4 国内外实证调查对比分析75
4.5 长三角地区港口竞争力评价77
4.6 研究主要结论84
第五章 集装箱港口价格竞争策略研究86
5.1 文献回顾87
5.2 港口价格竞争的Hotelling模型88
5.3 两个港口的价格竞争91
5.4航班密度差异下的港口价格竞争93
5.4.1港口市场份额计算93
5.4.2港口竞争价格计算96
5.5 网络外部性下的港口价格竞争100
5.6经济学意义及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启示106
5.7 小结108
第六章 长三角航运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110
6.1 航运服务业基本概念110
6.1.1 航运服务业的构成110
6.1.2航运服务业的基本特征112
6.2 文献回顾115
6.3 长三角地区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117
6.3.1 二手船舶交易118
6.3.2 无船承运业务120
6.3.3 国际货运代理121
6.3.4 国际船舶代理123
6.3.5 国际班轮运输124
6.3.6 国内航运运输企业126
6.3.7船员服务126
6.3.8 航运金融127
6.3.9其它航运服务129
6.4 长三角地区航运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分析130
6.5 长三角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31
6.5.1 航运服务以操作性为主,低水平竞争激烈131
6.5.2高端航运人才培养不足132
6.5.3高端航运服务产品缺乏132
6.6 长三角航运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133
6.6.1中小企业间的横向业务合作133
6.6.2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嵌入式业务合作133
6.6.3上下游供应链间的群联盟合作134
6.6.4 联合人才培养134
6.6.5长三角地区航运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134
6.7小结135
第七章 上海口岸的腹地影响力研究137
7.1 口岸、腹地和通道的基本概念137
7.2口岸与腹地的关系140
7.3口岸与腹地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143
7.4 上海口岸的腹地148
7.5 上海口岸的腹地变迁研究149
7.6 提升上海口岸对腹地影响力的建议156
7.7 小结158
第八章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评价159
8.1 文献回顾160
8.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历程163
8.2.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孕育阶段(1992-1994)163
8.2.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出阶段(1994-2001)164
8.2.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166
8.2.4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阶段(2009-至今)167
8.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评价体系173
8.3.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评价指标的目的173
8.3.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评价指标设立的基本原则174
8.3.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75
8.4 小结181